微信

行业资讯

ABOUT HIWAFER

成都日报《一条先进生产线的背后—— 自贸区为企业发展 注入强“芯”剂》

2017/12/01

     坚持以新技术为驱动,是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的五大基本路径之一。新经济发展大会提出,聚焦前沿技术,打破转化壁垒,让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。要加快发展技术型数字产业,增强核心技术创新能力,不断巩固在新型显示、传感控制、集成电路等领域的领先优势。

    今天,我们就从成都海威华芯的一条领先生产线说起,一起分享开放平台建设促进企业领先发展的故事。

前沿新故事

     11月24日下午,记者来到位于双流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的海威华芯科技产业园时,海威华芯副总欧智正受邀准备去参加双流区新经济企业座谈会。海威华芯是国内首家提供6寸砷化镓/氮化镓微波集成电路的晶圆代工服务公司,公司建成投用的6寸砷化镓生产线,使四川具备了大规模商用砷化镓芯片的生产能力,也具备了为新一代移动通讯和物联网提供核心芯片的能力。作为一家地处成都自贸试验区的化合物半导体企业,能够取得业内突出成就,海威华芯深深感受到自贸试验区国家开放平台对促进企业自主创新、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作用。

突破技术瓶颈——建成化合物半导体领域最先进生产线

    位于天府新区的物联大道,往来车辆川流不息,这是自贸试验区一个忙碌的缩影。而海威华芯就坐落在这条大道上。

    “砷化镓、氮化镓芯片是半导体领域的明珠,具有高频率、高功率、高效率的特点,广泛应用于手机、移动通信基站、能源转换等,我们是国内首家探索砷化镓芯片生产的企业,没有可借鉴的经验,投入大、难度大、风险也大。”欧智说,但是我们希望通过自主创新使我国的芯片实现自主可控。2015年,海威华芯改制,由民企海特高新和央企合资组建,从此踏上我省探索混合所有制创新发展之路。

   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,海威华芯不断攻克技术难题,于2016年4月8日举行产品发布会,正式宣布打通6寸砷化镓芯片生产线,该生产线也成为化合物半导体领域最先进的生产线之一。同年10月26日,6寸砷化镓芯片生产线建成投用。“这标志着四川具备了大规模商用砷化镓芯片的生产能力,也具备了为新一代移动通讯和物联网提供核心芯片的能力。”欧智说。

    面对这样的成果,欧智感慨这离不开国家开放平台的鼓励、支持和引导。“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就是以军民深度融合的方式加大自主创新,当前发展可谓恰逢其时。”欧智称,在自贸试验区正式揭牌后不久,今年8月21日公司第三代半导体集成电路(GaN)也取得突破性进展,顺利生产出第一片完整工艺样片,经测试其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标志着该公司的化合物半导体集成电路工艺能力已与世界同步。

受益开放平台——自主创新让高端半导体产业从“芯”可控

   一片面积比光碟大不了多少的晶圆上,“藏”着上千个砷化镓芯片。欧智告诉记者,做砷化镓芯片,人才和设备至关重要,“我们有90%甚至95%以上的设备和原材料需要从国外订购,自贸试验区的开放创新在中间成本、通关效率以及贸易自由度等多方面大大优化,使我们企业受益匪浅。”

   企业产品量产以后投放市场,离不开极大程度的贸易开放和自由,而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。欧智表示,自贸试验区对外籍高层次人才开辟绿色通道,允许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优秀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在此工作,这有利于企业在发展中聚集更多优秀外籍人才。目前,海威华芯员工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82.91%。“成都本地射频微波人才丰富,我们已经与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,并通过引入行业内高端技术人才,成立海威华芯大学,成功培育出一批具有行业引领性的技术团队。”

   随着5G时代的到来,国内各大厂家更加紧锣密鼓地进行高频微波应用的开发,化合物半导体的应用将出现井喷式的扩展。据欧智介绍,海威华芯已经加入中国移动5G联合创新中心,当前正在研究的化合物半导体生产工艺,是5G通信微波毫米波功放芯片的核心技术。

   “我们已经顺利拿到首单海外民用产品订单。”欧智表示,回望企业的发展历程,事实已证明,自贸试验区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平台,更加便利的贸易环境和更为丰富的人才,也为企业未来的扩大升级注入了“强心剂”。

聚焦新动能

   以制度创新为核心 探索扩大开放新途径 让更多企业站在开放平台上清风拂面

   今年4月1日,中国(四川)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,成都也开启深耕国家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历史使命。

   截至10月底,四川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16944家,注册资本2408亿元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56家,超过全省新设外资企业数的1/3。作为四川自贸试验区的主体和核心,成都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14899家,新增注册资本2229.91亿元,其中新增外资企业155家,注册资本10.36亿元。

   自揭牌运行以来,成都自贸试验区紧扣制度创新核心任务,改革红利逐步释放。《总体方案》明确的159项试验任务全面铺开,其中成都区域承担的155项全部启动,充分发挥开放倒逼效应,着力解决一批制约营商环境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突出问题,努力形成了“企业有所呼、改革有所应”的试验格局,国家改革试验田作用不断彰显,目前已创造39个案例。

   贸易投资方面更加便利,95%以上外商投资企业适用备案管理,备案材料减少约90%,办理时间减少50%以上。进出口平均通关效率在全国42个直属关区中名列前茅。在自贸试验区开放平台的承载之下,截至目前已签约亿元以上项目已逾160个。

   自贸试验区的开放,使全球资源要素不断向成都聚集。而使人才流、信息流、资金流、知识流、物质流等要素资源不断涌向成都的,不仅仅是自贸试验区这一开放平台。

   作为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最佳平台,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永久会址设在成都;2014年天府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,新区的成立乃至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,在辖区内实行更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,鼓励新区进行各项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工作;今年3月,成都获批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,中国民航大学教授、“中国临空经济第一人”曹允春认为,“这有利于加快形成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,吸引和聚集经济发展全球创新资源和要素,进一步增强成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。”

   上周,省政府印发《中国(四川)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》,明确了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的“时间表”和“路线图”。其中,明确提出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,努力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走在前列。可以预见的是,正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都,将以更昂扬的姿态营造更多开放平台,激发蓬勃发展生机,让更多企业站在开放平台上享受清风拂面。

发展新思维

   高标准建好开放创新平台 为新经济发展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环境


市自贸办:

   市自贸办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进一步聚焦制度创新、进一步转化改革成果,为新经济企业发展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,提供更开放更高标准的创新平台。首先,高水平实施《成都自贸试验区建设三年试验任务行动计划(2017-2019)》,高标准完成年度试验任务,着力推动“多式联运一单制”等重点改革试验任务,有计划按步骤推出改革试验成果。其次,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成果与产业新政、人才新政的叠加效应,推动各落地区域瞄准主导产业和功能定位,争取和制定配套支持政策。同时,支持更多优势企业以自贸试验区为跳板“走出去”发展,用产业发展效果检验和支撑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。

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:

   自贸试验区作为制度创新和开放高地,具有集聚国内外乃至全球包括资本、人才以及技术等在内的创新资源,进而从新业态、新技术各方面主推新经济快速发展。

   毛艳华十分关注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,“要充分利用好贸易自由化、投资自由化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等优势,使全球的要素在自贸试验区流通集聚。同时,通过开放和创新联动,充分体现自贸试验区作为要素集聚区的优势。”毛艳华称,自贸试验区创新机制的改革能够带动形成创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,加快促使新业态呈现以及新技术的运用等。随着更多合作的达成与资源的集聚,将显著提升人流、资金流、信息流的流量,增强成都新经济发展活力。

普华永道中国税务与商务咨询合伙人、成都分公司负责人徐闻:

   “新经济主要是指知识密集型的,以知识、创新为导向的智慧型经济,人才与创新便成为了关键因素。”普华永道中国税务与商务咨询合伙人成都分公司负责人徐闻表示,自贸试验区作为开放平台,要素流通集聚是其显著特征,这对于服务贸易领域的促进是很明显的,其次,包括商事制度便利化、投资领域开放等方面的制度创新,都有助于吸引新技术、人才到成都发展。

转自:  成都日报

记者 杨富 温珙竹 孟浩


TOP